本文系统阐述了ISO/IEC/IEEE 15288标准中的通用生命周期阶段,聚焦六个通用生命周期阶段的详细描述,包括概念、发展、生产、使用、支持和退休阶段。

abstract

ISO/IEC/IEEE 15288规定了六个通用生命周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活动。一个系统通过一组共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进展”,在这些阶段中,它被构想、开发、生产、利用、支持和退役。生命周期模型是帮助确保系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满足其所需功能的框架。

1 概述

1.1 六个通用生命周期阶段

ISO/IEC/IEEE 15288定义了六个通用生命周期阶段:

  1. 概念阶段 - 识别利益相关者 1需求并探索概念
  2. 开发阶段 - 细化需求并开发解决方案
  3. 生产阶段 - 制造、编码和测试系统
  4. 利用阶段 - 运营系统以提供服务
  5. 支持阶段 - 提供持续的系统支持服务
  6. 退役阶段 - 存储、归档或处置系统

1.2 阶段特征

虽然这些阶段被列为独立、不重叠和序列的,但构成这些阶段的活动在实践中可能是相互依赖、重叠和并发的。序列时间进展并不是生命周期模型的固有部分(阶段不一定按时间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连续发生)。

2 详细说明

2.1 概念阶段

概念阶段开始于对新或修改的SOI的需求的一些认识。许多行业在概念阶段采用探索性研究活动来研究新的想法、使能技术和能力,然后这些成熟为一个新的项目的启动。

在这个阶段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SE,这些研究的系统工程师可能会将新想法引入概念选择,也许作为项目冠军。通常,探索性研究活动会确定使能技术。如果在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工作做得正确,在后期阶段可以避免召回和返工。

关键活动: - 明确定义问题空间 - 描述解决方案空间 - 确定业务或任务需求和利益相关者需求 2 - 提供全面开发的成本和时间表的估计

2.2 开发阶段

发展阶段定义并实现了一个满足其利益相关者需求的SOI,并且可以生产、使用、支持和退役。发展阶段以概念阶段的输出开始。此阶段的主要输出是SOI。

关键活动: - 业务和任务需求细化为系统要求 - 创建系统架构和设计 - 进行系统分析以实现系统平衡 - 制造硬件和软件元件 - 开发操作员接口和培训

2.3 生产阶段

生产阶段的目的是生产系统或服务,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个阶段包括制造、编码、集成和测试活动。

关键活动: - 系统制造和组装 - 质量控制和测试 - 系统集成和验证 - 生产过程优化

2.4 利用阶段

利用阶段的目的是使用系统或服务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这个阶段,系统提供其预期的服务或产品。

关键活动: - 系统运营和使用 - 性能监控 - 用户支持 - 运营维护

2.5 支持阶段

支持阶段的目的是提供持续的系统支持服务,以维持系统能力。这个阶段通常与利用阶段并行进行。

关键活动: - 维护和修理 - 系统升级和改进 - 用户培训和支持 - 备件管理

2.6 退役阶段

退役阶段的目的是结束系统或服务的存在。这包括系统的安全处置和相关资源的回收。

关键活动: - 系统停用规划 - 数据迁移和归档 - 资产处置 - 环境影响管理

2.7 阶段间的关系

各个阶段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

  • 重叠性: 多个阶段可能同时进行
  • 迭代性: 可能需要返回到早期阶段
  • 并发性: 不同的系统元素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
  • 反馈性: 后期阶段的经验可能影响早期阶段的决策

2.8 最佳实践

  • 早期考虑后期需求: 在概念和开发阶段考虑生产、使用、支持和退役的需求
  • 阶段门控制: 在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正式的审查和批准
  • 持续评估: 定期评估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
  • 灵活适应: 根据项目特点调整阶段定义和活动
  • 文档化: 记录每个阶段的关键决策和经验教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