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能够直接满足用户需求时,传统的需求分析方法论面临挑战。本文从需求分析师视角,深入探讨AI普及如何重构需求图谱,以及BA如何在新时代找到价值定位。

1 当搜索引擎直接给出了结果

一些严重依赖搜索SEO流量的站点可能已经观察 1到来自搜索引擎的流量越来越少。 原因很简单,当人们搜索一个问题时,搜索引擎不再是列出几十个匹配的网站和页面,而是再匹配到候选页面后,直接调用大模型进行了汇总总结,向用户给出了直接的答案。

没有展示页面的必要了(除非是极专业性的需要注明引用来源的外)。

这基本上就是一场革命。甚至是革搜索引擎自己的命。因为不需要展示页面,他展示广告的机会也就少了很多。 但这并不能阻止这一趋势。因为如果搜索引擎不改变,他就只能等着被淘汰。大家有更好的智能体,多样化的AI可以直接问。谁还用全是广告的搜索引擎呢。

所以需求会消失对么

是的。 这种趋势是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用过智能体的人,再用搜索引擎几率就很小了。就像用过AI编码的程序员,尝到了甜头后,再也回不去了。

2 当豆包的回复超过普通的专业人士

AI的普及直接后果就是信息差将越来越小。 严重依赖信息差信息壁垒赚钱的方法,十分明确的越来越没有前途。

前几天张雪峰因为一些争议性做法被限制了,其实即使不限制他,再过段时间,他的价值也将随着豆包之类智能体的普及而归零。 相对于豆包之类智能体能够提供的比较全面且客观的观点来说,张雪峰这一类的靠信息壁垒赚钱的专业人士,将显得毫无竞争力。

问题并不只是张雪峰的,事实上,所有的产品经理,分析师,架构师们,现在再考虑任何业务流程时,都不得不考虑一个额外的因素:这个流程是否可以被AI一键替代? 整个产品的链条,都需要重新梳理。

比方说,客户想要开发一个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员工快速查找公司内部的专业资料和最佳实践案例。

在之前,产品经理或者需求分析师直觉的考虑就是 强大的检索功能,关键词关联,分类系统,目录树、标签等等等等。

但有了大模型,这一切还有存在的价值么?员工真正想要的不是”找到文档”,而是”得到答案”。 当AI可以直接阅读所有文档并给出综合性的回答时,那些精心设计的搜索界面、分类体系、标签系统,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呢? 在AI的大环境下,很多的需求,已经消失,正在消失,即将消失。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十年来一直在做的工作:我们是否一直在为即将消失的需求构建解决方案?

3 消失的不是需求,而是实现路径

不论世界如何改变,人,是不会变的。

作为需求分析师,我们习惯于将用户的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用户想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我们就设计一个流程:搜索→筛选→对比→分析→报告。

但AI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它不是简单地优化了某个步骤,而是将整个中间过程”蒸发”了。用户直接说”分析一下我们主要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AI就能给出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

我们不得不回归到人的基本需求的层面重新探索需求的定义。不难发现:用户的根本需求没有消失,但满足需求的路径被彻底重构了

从商业分析的角度看,这是一次典型的”破坏性创新”。Clayton 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描述的现象正在我们眼前上演:新技术不是渐进式地改进现有解决方案,而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同样的需求。

4 价值链的重新分配

曾经的Michael 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是支撑产品竞争力的基础。比如在传统的信息服务价值链中,有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角色 2和工具。

然而AI的出现,就像一个超级整合者,将价值链的多个环节打包处理。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价值分配的重新洗牌。

以前,一个简单的市场调研可能需要:

  • 调研员收集数据
  • 分析师整理数据
  • 专家解读数据
  • 报告撰写

现在,AI可能在30分钟内完成所有这些工作。那么,原本分散在不同角色上的价值,现在集中到了哪里?

答案是:转移到了问题的定义和结果的应用上。 当大家都一样的基础的时候,对问题的深刻定义将体现出产品的核心区别来。

5 新需求的诞生:从”获取”到”判断”

当信息获取变得近乎免费时,稀缺的就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的判断能力。

比如说,一家金融公司的风控部门,他们会日常评估各类的风险报告,现在呢,用AI就可以快速生成各种风险评估报告,但问题是,不介入分析过程的评估员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不同的AI模型给出的结论有时候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

这就是典型的新需求:AI输出的质量评估和可信度管理

从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我们正在经历一次需求的”升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在信息时代,当”获取信息”这个基础需求被AI轻松满足后,用户开始追求”信息质量”、“个性化适配”、“创意启发”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些高层次的需求,将是未来可期的方向。

6 从功能思维到场景思维的转变

传统的需求分析往往采用功能分解 3的方法:用户要做什么→需要什么功能→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但在AI时代,我们需要转向场景思维:用户在什么情境下→想要达成什么目标→AI如何理解并执行。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设计一个客服系统,会考虑: - 工单管理功能 - 知识库搜索功能
- 客户信息查询功能 - 回复模板管理功能

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 客户在什么情绪状态下联系我们? - 他们的问题背后真正想解决什么? - AI如何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 如何让整个交互过程更自然、更有温度?

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情境感知能力。包括用户故事 4的编写,都需要打破之前的常规,重新梳理。我们不再是功能的设计者,而是体验的编剧。

7 商业模式的深层变革

从商业分析的角度,AI带来的不仅是需求的变化,更是整个商业模式的重构。

传统的软件商业模式基于”功能稀缺性”:我有你没有的功能,所以你需要付费购买。但当AI能够快速复制和实现大部分标准功能时,这种稀缺性就消失了。

在这种大家都能简单的就做的很好的情况下,“场景独特性”和”个性化能力”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 谁能更好地理解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5
  • 谁拥有更丰富、更独特的领域内知识?
  • 谁能构建更强的用户粘性和网络效应?

这里就有点平台经济理论的影子了。在AI时代,成功的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性工具,而是能够连接用户、数据、服务的贴心的智能平台。

8 新战场:人机协作

AI 不仅带来的重大的变更,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颠覆式创新。大批的陈旧模式被替代,也同时有大批的新生需求涌现出来。

作为需求分析师,如何更好的和AI协同,适应AI的强大,还要容得下AI的强大,将是新的技能分水岭。

9 拥抱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达尔文)

作为需求分析师,我们正面临着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变革。一些传统的技能可能会过时,但我们的核心价值——理解人性、洞察需求、连接技术与业务——将变得更加重要。

AI可能不会取代人,但掌握AI的需求分析师会取代不掌握AI的需求分析师。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技术在快速变化,但人类的基本需求——被理解、被服务、被尊重——是永恒的。

需求分析要从根源出发,用不断进化的技术,去满足这些永恒的人性需求。这样才能在变革的洪流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