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的泡沫正在让无数管理者产生"不需要程序员了"的幻觉。本文通过真实案例和深度分析,揭示AI编程的真实能力边界,为理性决策提供参考。

1 泡沫

最近开始听到、看到一些人再聊AI的泡沫了。还有一些大厂裁员的传闻。

首先氛围编程是彻底破灭了,这个是没有疑问的。可以参见之前的文章”氛围编程走远,规格驱动开发降临”https://srs.pub/thinking/spec-driven-coding.html

AI的泡沫呢,主要是最近有做空基金宣布做空nvidia,主要依据是他60年都赚不回他的市值。更有意思的是nvidia的迷之操作:投资1000亿给OpenAI,然后这项投资专用于购买nvidia的显卡。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本质上是在制造需求假象。

但真正可怕的不是大厂的泡沫,而是这种泡沫已经深远地影响了无数普通人和管理层的判断。比如那个被无数人热捧的神话:“普通人不需要懂技术就可以开发产品了”。

这种浮躁夸张的骚动,让很多公司管理层产生了一个危险的幻觉:程序员即将成为历史。就连Facebook(现在叫Meta)都启动了”鼓励转行,自行退出”的计划。Meta尚且如此,接下来岂不是一大批跟风的?

但如果你真的因为AI的能力而决定裁员,且慢! 商业世界里最昂贵的错误,往往来自于对新技术能力的误判

2 幻觉

AI不仅本身有幻觉,它最大的副作用还在于让人也产生幻觉,以至于有人高喊”普通人不懂技术也可以开发产品了”。这么简单而强大的口号自然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

技术进步的规律告诉我们:每一次看似颠覆性的突破,都会先制造出过度乐观的预期,然后是残酷的现实修正

参看下面的不同编程模式的进展图示:

图示中,传统的编程模式需要冗长的前期准备,缓慢的增长,以及后期漫长的维护期。但氛围编程和规格驱动的开发,能够在第一时间立刻取得惊人的进展。这一点也在事实上支撑了不少人宣传”不需要懂技术也能开发产品”的信心。

然后接下来不意外的就是氛围编程的崩塌,包括提示词工程,也就是很多人一直在宣扬的”只需要有想法,AI就可以搞定开发”的模式。很可惜大家猜中了开头,没猜到接下来它的崩溃速度也是惊人的。这里还有个专门形容AI写的代码崩溃速度快的行业术语,叫“腐烂”

氛围编程一开始就能给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初始版本,但真要继续推动完善的话,很快就腐烂到完全无法使用。我们真实项目中的例子,就是AI编码会胡言乱语,改了这里乱了那里,然后在AI模型还没学会及时止损的早期版本中,还卡死过好几个AI模型。最后无一例外需要人工全面干预,前前后后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接下来就是有望成为下一步趋势的规范驱动编程。规范驱动编程起步阶段和氛围编程一样,而且得益于明确的规格说明,初始版本可能还会有部分超出预期的惊喜。虽然接下来在完善、迭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腐烂的势头,但由于规格的约束,以及规格的不断完善,使得总体仍能朝向预期的目标推进。最后在成熟期,由于AI本身强大的能力,完善度和覆盖面等确实能比纯人工编程要好一些。但是这个”好”,并没有到离谱的数量级上的高。根据很多大厂的大量数据统计,可能整体平均效率能有30%到50%的提升。

所以呢,我们不仅要警惕AI的幻觉,还要警惕AI带来的”不需要程序员了,普通人都可以用AI编程”的幻觉。真正的智慧在于:既不被技术的炫目外表迷惑,也不因恐惧而拒绝拥抱变化

在可以预计的很长时间内,AI都需要人工的规范搭配,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的工程化开发。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的。

3 真实

以我们研发团队的一个真实案例来说,借助AI的能力,基本上不到一天功夫就可以搭建基础样子,加上产品相关信息的初步整理,第一天就能看到大概的样子。三天左右,能把核心的3~5个功能构建完成并跑起来,通过基础测试。

接下来就是痛苦的填坑期:研发全力投入,全程监督AI的每个操作,花了3个星期的时间,才算是把各种缺陷、问题、不足,以及混乱、错误等填补到差不多可以接受的水准。

事后评估,AI出第一个版本,三天内能做到初步可用,但AI+人工仍需三周时间的填坑,这还是在规范驱动的开发模式下实现的。整个周期,基本上和纯人工开发相当接近,并且在各个细节微调上,无法做到纯人工的那么可控。

但也得承认,在一些团队技能薄弱的地方,比如CSS动画特效等,AI迅速提供了相当高质量的补充。

这个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复杂系统的构建,从来不是简单能力的线性叠加,而是需要系统性的协调和控制。AI可以提供强大的局部能力,但系统的整体性仍然需要人类的智慧来把控。

所以结论上还是非常有用的,但并不是氛围编程所幻想的那样简简单单就可以做到。团队的资深研发全程都深度参与其中,并且工作量也远超平时正常的工作量。

所以,如果你听信了”AI编程可以让普通人都可以开发产品”的宣传,暂缓一下,先不要着急解雇你的研发团队,不妨等子弹继续飞一段时间看看。

4 适应变革

那么AI编程还有用吗?有的!在认清AI编程的能力优势和不足后,AI编程还是非常有价值,绝对值得投资的。

4.1 AI编程的四大价值

  1. 原型阶段的无上利器:AI编程能迅速提供基础的可视化原型。如果主要用于原型展示、概念验证、创意讨论等,那AI编程简直就是神器。

  2. 填充能力短板:之前组建一个研发团队,需要配齐所需要的各项技能资源。现在AI能提供普遍中上级别的开发技能,只要有人指导得当,很多临时或短期用的资源是可以节省的。

  3. 弥补信息差:传统开发模式中,某些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特定的人才掌握,这就导致了高手资源很难协调。有了AI编码后,基本上对传统高手的需求,可以说是大大降低了。

  4. 局部代码能力: AI目前阶段所缺的是上下文的短缺,记忆容量实在有限,导致无法以来他的系统性能力。但对于不需要大量记忆的,短小明确的功能,实现质量还是挺高的。

4.2 对不同角色的影响

这些变革对于研发团队来说,影响还是很明显的:

高手变寂寞了:因为不再唯一,门前冷落车马稀,不如以前那么受欢迎了。不过高手本身借助AI发挥的效能依然超过普通人,价值还是有的。真正的专家价值,从来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知道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新人变得很难了:学习编程是个很艰难的过程,现在有AI助力,新人学习编程的动力和信心都受到冲击,导致新人入行只能从提示词、规格规范、产品设计上接近,这也导致难以和AI做深入有效的沟通交流,以后的路会很难走。

普通研发人员如虎添翼:反倒是普普通通的研发人员,跨过了入门的门槛,掌握了基础技能,搭配AI如虎添翼,一个顶好几个。甚至触类旁通,借助AI兼职其他开发语言、角色 1,都不是不可能的了。

4.3 普通人的机会

那么普通人的机会呢?如果能做到产品经理级别的产出详细产品设计规格,或许还有一点希望。但仍需要技术架构师规范系统架构层的内容,最低最低,数据结构、接口规范、设计规范等基础知识是需要有的。

完全不懂技术,就不用幻想能做好产品了

对普通人来说,或者对新人来说,比较推荐的方式,是学习设计思维的理论,能做到将想法详细地描述成产品需求,并制定产品设计规范,还要最终确定技术规格。完成这个步骤,才有可能借助AI把产品做好。

5 末了

技术的本质是放大人类能力,而不是替代人类智慧。AI编程确实是未来,但这个未来需要我们理性地参与创造,而不是盲目地追随炒作。

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AI能提供功能和价值,但在任何时候、任何年代、任何科技场景下,都不存在躺着就可以赢的机会。而解决真正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永远是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