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熟悉的故事
老王是一家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最近他遇到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三个月前,客户明确表示希望系统”响应速度要快”,开发团队理解为所有操作都要在2秒内完成。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系统终于上线了,响应速度确实很快。然而,客户试用后却不满意:“我说的快,是指查询要快,但批量导入慢一点没关系啊,你们为了追求速度把导入功能搞得这么复杂,用户根本不会用!”
老王翻遍了所有的会议记录和需求文档 2,却发现当时的记录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系统响应速度要快”。客户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当时的语气如何?有没有举具体的例子?这些关键信息都已经无从考证了。
这个故事并不罕见。在软件开发的世界里,类似的误解每天都在发生。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于技术实现,而在于我们对需求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原始信息的完整保存和管理。
2 信息传递中的”失真”现象
古人云:“传言过三人,面目全非。”这句话在现代的需求管理中依然适用。想象一下,客户的一句话要经过产品经理、需求分析师、架构师、开发工程师等多个环节,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翻译”和”加工”。就像古代的驿站传递消息一样,每一站都可能因为理解偏差而改变原意。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需求发生变更时,我们往往基于已经”变味”的需求进行修改,就像在一张已经被多次复印的文件上再次复印,图像会越来越模糊,直到完全失真。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信息衰减效应”。研究表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每经过一个环节,准确性就会下降15-20%。经过五个环节后,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可能只剩下不到一半。
3 素材管理随之应运而生
面对这样的困境,SRSInsight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解决方案:素材管理。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让原始的声音永远清晰可闻。
什么是素材?简单来说,素材就是客户、用户、业务专家等涉众提供的原汁原味的信息。它可能是一段会议录音,一份手写的需求草图,一次深度访谈 3的完整记录,或者是微信群里的一段讨论。这些信息看起来杂乱无章,甚至充满了口语化的表达和情绪化的描述,但它们却是最真实、最完整的需求来源。
传统的做法是立即将这些”粗糙”的信息转化为”规范”的需求文档。而SRSInsight的做法恰恰相反:先完整地保存这些原始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提取。这就像考古学家对待文物一样,首先要完整地保护现场,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解读。
这种做法的智慧在于,它承认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理解可能有偏差,但事实永远是事实。当我们对需求的理解出现分歧时,我们总能回到最初的源头,重新聆听客户的原话,重新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
4 从混沌到秩序
让我们回到老王的故事。如果当时使用了素材管理的方法,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会议记录不再是简单的”系统响应速度要快”,而是完整的对话记录:“客户提到,现在查询一个订单要等十几秒,用户体验很差。但是他也理解,像月度报表这种复杂查询慢一点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日常的基础操作要快。”
有了这样的素材,开发团队就能准确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优化日常查询的响应速度,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所有操作的速度。
这个例子揭示了素材管理的第一个价值:消除理解偏差。通过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完整性,我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电话传话”效应,确保每个人都能基于同样的事实进行思考和决策。
素材管理的第二个价值是建立可追溯的决策链条。每个需求都不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清晰的来龙去脉。当项目后期出现争议时,我们不需要依赖模糊的记忆,而是可以回到具体的素材,重新审视当初的决策是否合理。
第三个价值是支持智能化的需求变更。需求变更是项目管理中的常态,但传统的变更往往是基于已经处理过的需求进行修改,容易产生累积误差。而基于素材的变更,可以回到原始信息重新分析,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5 从收集到分析
素材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收集,更是一门需要技巧和智慧的艺术。
收集的艺术在于如何在不打扰正常沟通的前提下,完整地记录关键信息。这需要我们培养敏锐的观察 4力,不仅要记录说了什么,还要记录怎么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个客户的犹豫,一个用户的抱怨,一个专家的建议,都可能包含着重要的需求信息。
整理的艺术在于如何将杂乱的原始信息进行有序的分类和标注,而不破坏其原始性。这就像图书管理员整理古籍一样,既要便于查找,又要保持原貌。
分析的艺术在于如何从看似平常的对话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需求线索。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能够识别出隐藏在表面需求背后的真实意图。
验证的艺术在于如何与原始信息提供者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准确。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确认,而是一个深度的沟通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进一步澄清模糊的地方,补充缺失的信息。
6 AI时代数据的本源尤其重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信息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来源越来越多样,复杂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已经难以应对这样的挑战。
然而,AI的介入并不意味着人工的退出,而是开启了一个人机协作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素材管理的价值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AI需要高质量的训练数据,而结构化的素材正是这样的数据。通过对历史项目中素材与需求关系的学习,AI可以逐渐掌握从原始信息中提取需求的技巧。但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样本数据,而这正是素材管理能够提供的。
AI需要可解释的分析过程,特别是在需求分析这样的关键决策场景中。当AI建议某个需求时,它必须能够说明这个建议基于哪些原始信息,置信度如何,有哪些不确定性。这种可解释性只有在完整的素材基础上才能实现。
AI需要人工的监督和校正,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模糊的、情感化的信息时。人工可以基于原始素材对AI的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
更重要的是,AI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以前难以处理的多模态信息。客户的一个手势,用户界面上的一个标注,甚至是语音中的情感变化,都可能包含着重要的需求信息。AI的多模态分析能力,结合完整的素材管理,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更加丰富和准确的需求信息。
7 素材管理才是未来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一次需求讨论会上,所有的对话都被智能地记录下来,不仅包括文字内容,还包括语音的语调变化,甚至是参会者的表情和手势。会议结束后,AI系统自动对这些多模态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出其中的需求线索,并与历史项目中的类似情况进行比较,提出初步的需求建议。
需求分析师基于这些AI建议和原始素材进行深度分析,提取出结构化的需求项。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疑问都可以回到原始素材进行验证,任何分歧都可以通过重新审视原始信息来解决。
当需求发生变更时,系统可以智能地分析变更对其他需求的影响,基于原始素材重新评估相关需求的合理性。整个过程既保持了人工的智慧和判断力,又充分利用了AI的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场景,而是基于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的未来图景。SRSInsight的素材管理机制,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8 复归于朴
老子曾说:“复归于朴。”在需求分析的世界里,素材管理正是这样一种”复归于朴”的智慧。它让我们回到最初的源头,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丰富信息的原始素材。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技术在不断进步,方法在不断更新,但有一些基本的道理是永恒不变的:真实的信息是一切分析的基础,完整的记录是正确决策的前提。素材管理正是基于这样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当我们面对AI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时,素材管理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它为AI提供了学习的基础,为人机协作提供了桥梁,为智能化的需求分析提供了可能。
对于每一个从事需求分析工作的朋友来说,掌握素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需要,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让我们从重视每一份原始素材开始,构建更加科学、高效、智能的需求管理体系。
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回到源头、保持初心的人,往往能够走得更远。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SRSInsight素材管理的实践案例和操作指南,请访问 https://srs.pub/insight/ 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SRS需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