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IEEEDay 2025的主题“技术如何塑造可持续未来”,并详细阐述了IEEEDay的历史背景、主题介绍、活动安排、会员福利等内容。

1 引言

IEEE Day 2025以“Leveraging technology for a better tomorrow(利用技术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核心主题,旨在纪念1884年工程师首次全球技术交流这一历史性事件,展示IEEE会员在本地社区的合作创新成果,并推动技术普惠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作为全球最大的技术专业组织,IEEE通过这一年度活动凝聚全球42万余名会员的智慧,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技术研讨会 1、工作坊及科普活动为载体,将技术创新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紧密结合,尤其聚焦于目标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与目标13“气候行动”的实践落地。会员可通过参与活动获得eLearning课程24%折扣、会议参与优先权等专属福利,而宣传大使则可组织“技术开放日”“校园科普讲座”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技术普惠的覆盖面。

IEEE Day Ambassador

2 历史背景:百年协作精神的传承与演进

IEEE的技术协作传统可追溯至1884年10月,当时一群电气领域的先驱者在美国纽约成立了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并于费城召开首次技术会议,奠定了“通过知识共享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宗旨。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工程技术领域全球化协作的开端,更孕育了IEEE百余年传承的“协作创新”精神。从早期电报技术的标准化,到如今5G、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突破,IEEE始终扮演着全球技术协作枢纽的角色 2。截至2025年,IEEE已发展为拥有160余个国家和地区会员的国际组织,其历史沿革本身就是一部技术如何通过跨国合作解决人类共同挑战的演进史。

3 主题解读: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耦合

“Leveraging technology for a better tomorrow”的主题内涵,在于强调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核心引擎”的双重价值:一方面,通过AI、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突破,直接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普惠缩小数字鸿沟,确保发展成果的社会包容性。
从环境可持续性维度看,技术创新体现在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全链条变革。例如,太阳能光伏效率的提升(中国已实现全球领先的光伏应用规模化)、氢能与电网的深度耦合技术,以及AI驱动的能源系统优化算法,均为降低碳排放、构建零碳能源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从社会可持续性维度,技术正通过包容性设计打破群体壁垒——2025年Regeneron国际科学与工程博览会(ISEF)上,学生开发的eBraille触觉硬件、Wearable ASL Translator手势识别设备等,为视障、听障群体提供了更平等的教育与沟通机会,呼应了SDGs目标10“减少不平等”的要求。

4 案例分析:全球实践中的技术赋能路径

4.1 1. 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中国实践的全球示范

2025年4月18日,IEEE PES Day中国活动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主题“Clean Energy, Smarter Grids, Better Lives”集中展示了中国在能源转型领域的标杆性成果。2023年IEEE主席Saifur Rahman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应用与坚强电网建设方面的成就已成为全球典范,其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35%以上,而特高压输电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使能源传输效率提升至90%以上。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康重庆教授进一步强调,中国“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范式,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正重塑能源基础设施形态——例如,基于GCN-LSTM混合模型的光伏出力预测系统,可将极端天气下的预测误差降低20%,显著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帝国理工学院Goran Strbac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提出,灵活性技术是支撑可再生能源主导的低碳能源系统经济高效转型的核心。其团队与清华大学的联合研究表明,储能规模化应用、氢能与电网的协同调度,以及AI驱动的分布式控制技术,可使跨国能源系统的转型成本降低超百亿欧元。这一结论在欧盟统一能源市场的实践中已得到验证,而中国的多能互补项目正进一步丰富其应用场景。

4.2 2. 跨学科创新与全球协作:从AI伦理到产业实践

技术的可持续价值不仅体现在能源与环境领域,更延伸至跨学科的协同创新。2025年8月,马来西亚理工大学举办的首届IEEE人工智能促进可持续创新国际会议(AI-SI 2025)吸引了17个国家的学者参与,会议设置“Green Computing & Sustainability”“AI for Resource Optimisation & Circular Economy”等主题轨道,收录的52篇论文中,28%聚焦于AI在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工业废料循环利用等场景的应用。例如,某团队提出的基于强化学习的制造业能耗优化算法,可使生产线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8%,直接助力SDGs目标9“产业、创新与基础设施”的实现。

与此同时,IEEE技术伦理社区正积极推动“负责任的技术创新”,其聚焦海洋、交通和制造领域的环境解决方案,如开发可降解的海洋塑料替代材料、基于区块链的碳足迹追溯系统等,体现了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的平衡。

4.3 3. 包容性技术:从实验室到社会福祉

技术普惠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2025年ISEF上,学生项目展现了技术在包容性设计上的潜力:S.M.A.R.T.设备通过超声波传感器、GPS与AI算法的集成,为视障人士提供实时空间感知与导航支持,其应急响应准确率达92%;而“零歧视社会”理念下的eBraille系统,则通过低成本触觉硬件与AI文本转换技术,使盲文教育设备成本降低60%。这些创新不仅响应了SDGs目标4“优质教育”的要求,更彰显了技术作为社会公平“催化剂”的独特价值。

5 结论:技术引领的可持续未来需要全球协同

从1884年工程师首次跨国技术交流,到2025年全球会员通过AI、清洁能源技术应对气候危机,IEEE的百年历程印证了一个核心命题:技术的可持续价值唯有通过全球协作才能最大化。当前,中国正从IEEE生态系统的“参与者”蜕变为“引领者”,其在标准制定、学术资源应用及能源技术范式上的贡献,为全球技术治理提供了新视角;而Goran Strbac教授强调的“跨国协同与多能互联”、康重庆教授呼吁的“青年学者以问题导向投身全球挑战”,则进一步指明了未来方向——面对数据中心能效、碳足迹管理等全球性议题,唯有秉持开放创新的态度,凝聚政府、高校、企业及公众的合力,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塑造可持续未来的“普惠工具”。

核心启示: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但需以协作精神为“燃料”。IEEE Day 2025的实践表明,无论是清洁能源系统的构建、包容性技术的研发,还是AI伦理的规范,都离不开全球智慧的交融。未来,唯有持续深化跨学科、跨国界合作,才能让技术创新的红利惠及更多人群,最终实现“更美好的明天”。

展望未来,IEEE将继续以“技术普惠与可持续发展”为使命,通过标准制定(如2883-2022数据清理标准)、伦理框架构建(如AI伦理指南)及青年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与全球可持续目标的深度对齐,为人类共同的可持续未来注入持久动力。

本文由 IEEE Member HONGLIANG WANG(Member #101516175,R10, Wuhan Section) (IEEE Day Ambassador #IEEEDay25873)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Wuhan Section

IEEE Day 2025 将于10月的第一个星期二(2025年10月07日)举行,请大家提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