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构思
最近AI编程效果越来越好,想起我自己的文章发布系统,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就想用AI来重写一遍发布工具,减轻文章发布到各个平台的工作量。
2 调研
想法有了,需求也比较明确,然后开始技术框架调研。这是第一个坑。经过多个大模型给出的方案的反复对比,最终在python/playwright和go/wails中确定了python方式。 这里面大模型的收集整理汇总对比能力还是挺有帮助的,省了很多查资料的功夫。(ps: 估计以后整个搜索的习惯都会改变了)。 到这里就花了大半天的功夫了。进度还算满意。
3 设计
然后开始设计方案,这个就费劲了。 在这个方面的表现上,没有一个大模型是让人省心的。包括各种深度思考。 大模型特别喜欢惯性思维大系统架构,一上来就是前后端分析,多层次,可扩展,平台化的架构。 然后还总喜欢直接给出数据库字段定义。 搞得一副全都搞定了的样子,实际上可用的方案设计部分少之又少。
最终在我不停地修正和约束强调下,终于拿到了一份大致可用的版本。然后删除其中的比如数据库字段定义之类的冗余部分,剩下也就寥寥两段话。反思下来,还不如我一开始就自己手写了。 这阶段的功能,AI难抵设计师(产品、架构)。
4 规划
为了简化AI的工作,方便AI准确的理解需求,接下来是详细的规划制定。但是怎么说呢? 还是简单的总结下吧:经过一番反反复复的多个大模型互相来回分析校稿后,给出了一份规格说明书,其中含水量大约80%。最有用的估计就是些格式性的说明了。
末了,还是得自己一条一条的改规格说明。 改完大半天又过去了。
— 到这里,天已经大黑了。—
从工作量上来说,这一天完成的设计工作量大约是我之前没有AI时三、四天左右的工作量。但是考虑到全盘细节都需要我参与,大部分内容还是自己写的,庞大的信息处理量使得大脑持续高温狂热。人都有点躁狂了。
5 牛刀初试
晚上面对刚完成的规格说明书,有点按耐不住,加上大脑还在狂热中,一时降不下来温度。于是直接将文档扔给AI,开始编码!
这是第一份惊喜,不到十分钟。AI就根据我的文档,完成了整体的代码,包括界面操作。简单的补充下环境,就能直接运行看效果。
这算是最物有所值的一部分了。10分钟的工作量,如果我自己上手的话,再完成技术框架、语言模型的熟悉后,构建基础系统最快也要一天时间。一般能基础框架完成还能跑起来,都要两天左右。这还是相关语言、技术、框架为已熟练的情况下。 这种性能效率还是非常惊人的。
6 水逆
呃,刚开始确实挺高兴的,但很快就发现流年不利,刑克命星,高兴地有点早了! 跑起来的这个界面是个什么鬼? 操作逻辑呢? 怎么点哪里都没反应? 接下来就是一大波的这儿缺点东西,赶紧补一补,哪儿错了,修正一下。
忙活一晚上,磕磕巴巴完成了一小段的发布测试流程。午夜时分,扛不住了,休息。
— 第一天小结,痛并快乐着—
7 寸进
第二天一大早就醒了,脑子还余温未散,各种方案纷至沓来。于是详细整理了思路,也大概摸清了AI的调性,针对他的毛病,重新编写了一份针对性极强的,约束清晰的整改说明(详细流程说明)。要求AI按照我的设计思路,架构流程,推翻之前的UI设计,遵循规则全部重新写一遍。
这次在整体架构清晰,流程明确的情况下,进展顺利多了。很快就完成了完整的发布功能。 然后不停地测试、验证,改进。大半天功夫,完成了基础版本。
算是整体的一小步,但是是成功的一大步(我按照以前的思维以为的, 后面再说为啥我以为错了)。
8 铢积
完成一个平台的自动发布之后,于是经开始批量的复制到十来个其他的平台上。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是每一个都卡得死死得。AI不停地在哪里反复得尝试,就是不得其法。我就光是看着都很想敲他的脑袋提醒下(如果AI有实体的话,建议重点加强下抗揍能力)。
没办法,看到AI一直在死胡同上较劲,测试性的代码还越加越多。不得不自己上手。不过还是守住了不看代码的地线(把自己当做不懂代码的外行),只是在行为,结果,规则,如何修正,改进思路,解决办法等等方面指示AI如何进行。
很累,但还行,说到位了,AI就能完成改进,也能一步一步的往前推进。
又是大半天的时间,午夜时分时。主要的大平台都已经适配完了。
— 第二天小结,恨,恨AI不成钢—
9 砥成
第三天就比较快了,有了前面的基础,我知道哪些事情还得自己做,不能指望AI,双方的配合就默契起来了。在不同的规约指引下,修正重点提示下,尤其是我自觉的化身测试员的情况下。半天功夫,剩下的平台算是比较顺利的完成了。
说比较顺利,是因为跟人编码比起来,还是费劲多了。人写的代码,基础架构搭好后,后面的增增补补就很简单。但是从AI的结果来看,他搭建基础架构倒是很快,但是后面的增增补补,总是容易走错路,必须瞪大眼睛死死的盯着,一步一步的看着他是否遵循规约,随时矫正他的偏差。 比开始强多了,但比人的架构思路,并不轻松。
剩下的就是清理和交付的准备了。输出信息的统一化,日志的规则设定,运行的参数,操作指南,安装步骤,等等。 相对来说,都是些简单的事项,没碰到什么障碍。
今天总算不需要熬夜加班了。
— 第三天小结,累,不同寻常的累—
10 牛马依旧
软件做完了,开心之余,人却感到极端的累。有点过渡超频的感觉。慢慢缓下来之后,我意识到我的工作并没有减轻多少。
首先,所有的核心设计,尤其是细节,都是自己给出的,AI生成了很多。但是阅读分析评估他的信息,也额外耗费了不少的心力。
其次,整个过程中要全盘把控所有的逻辑流程,虽然不涉及代码,但是总体思路,已经指导AI如何遵循,也基本上算是自己做了详细的设计,可能少了打字整理的时间,但是思考的过程一点都不能少。 甚至由于AI给出的冗余信息过多,额外的思考也相当的多。
然后,全程参与AI不擅长的部分,分析检测判断各个平台的机制、陷阱 1、解决方案等。 算是大量辅助性的输出。
最后,还有充当测试员的岗位,详解每个缓解的测试,反馈,跟进,标记是否解决等。
总结下: 虽然不需要看代码,但是设计、架构、测试基本上一点细节都不能少。最重要的是,AI可以10分钟跑完整个系统。但是全系统的所有知识信息量,原本最少要一两周时间的,现在短短两三天之类,要在大脑里全量过一下。。。。。。 这不还是超负荷牛马么!
—结局:莫非,人最终还是AI的超级牛马?—